
泡茶不用天分,你只要懂一點泡茶技巧,就能端出驚艷好茶
Jul 22. 2025
目錄
你可能沒想到,泡茶技巧的關鍵竟是溫柔
要溫柔的泡茶,這件事你可能想都沒想過。
泡茶要用熱水,難免帶來這樣的暗示──用熱把茶味「逼」出來,熱水一湧而入,茶葉翻騰起來,我們得意於茶味的立即展現,卻沒有想像過,那些不堪的滋味也一併湧出,這是一碗無法篩選滋味的茶湯。
「逼」這個字太用力了。
我喜歡用「浸泡」來取代逼
此二字自帶了時間感,也帶著一點體貼。不是命令茶葉快點說話,而是靜靜的,讓它自己選擇說話的時機。
泡茶若講求一份溫柔,手法也需隨之改變
水不必來得太快、太猛,改用細流定點,以淹沒的方式,讓溫度滲入茶。再也不用泰山壓頂之勢先燙得茶皮開肉綻,不讓它驟然驚慌,讓它慢慢甦醒。
這樣泡出的茶,甘甜柔和,氣息更悠長,整個泡茶的過程也隨之變得安靜、沉穩,泡茶的人也必須多一分專注,這分專注,在我看來,就是庶民的茶道了。
許多人對茶尊敬,卻多半停留在對產地與身世的推崇,到了泡茶這一步,反倒是冷淡了,不覺得善待每一支茶是需要的事,就讓茶自生自滅吧。
我想茶葉們再投胎,應該都比較想當咖啡。如今人們對待咖啡,幾近虔敬——手沖的水要多細,時間要多準,每一滴都像儀式。當咖啡比較有機會得到一個最輝煌的退場。
真心的邀你,和我們一起學著,溫柔地泡一壺茶。
泡茶技巧不難,只是需要一點點反直覺
溫柔泡茶更甘美,猶如人退一步
泡茶不難,只是需要一點點反直覺。
初泡茶,水一燒好,就猛地將熱水沖下,這是直覺。然而,直覺這檔子事,有時就像跌倒了就哭一樣,只是合了天性,卻不懂上帝造物造人的精妙。高溫會讓茶乾表面快速釋出,可能一下子就到過度萃取的程度,苦味與刺激先大量釋出,茶乾內部美好味道根本來不及救場。
其實,只要退一步,水流細些,緩些,結果便大不同。
細流注水,水勢輕柔,不驚不擾。熱水順著壺口落下,在空中稍稍冷卻,從沸點退至 90 - 95 度上下。這樣的溫度,不過度萃取表面,也不傷茶葉的表皮,卻足以喚醒其內裡。茶葉一點一滴的舒展開來,茶多酚與咖啡鹼,不再被加快釋出;而芳香物質,則獲得它釋出的時間。溫柔讓甘能勝過苦。
細流是技巧,也是一種態度,與想像力。
人在日常裡太習慣用快來解決事情,可茶有些巧妙,它美好部份像是諸葛孔明,需要花點時間,才願出山。若你願意讓水緩緩流入壺中,以敬意對待茶葉,也是一種生活的告白:我不急,你也不必匆忙。
有時候,我們面對人、面對自己,也像對沖茶不明就裡一樣,太急,太重,總想立刻見效。但越是這樣,越是適得其反。心浮氣躁時,便泡一壺茶,用細水慢注,提醒自己:退一步,溫柔的去理解、去等待。
茶會告訴你,溫柔是一種得體,退一步,溫柔泡茶,海闊天空。
泡茶技巧(一):從茶水比 1:20 開始
如果泡茶只能學一件事,那就是「掌握茶水比」。
在家泡茶,不必背太多參數,只要記住這個萬用比例:
茶水比 1:20
例如你用 3 克茶葉,就加 60 克水。
再搭配浸泡時間,以前三泡為例:
.球狀茶(如凍頂):60 秒、50 秒、60 秒
.條索狀茶(如文山包種):30 秒、20 秒、30 秒
.茶末多的茶葉(如碎形紅茶):20 秒、20 秒、20 秒
這樣沖個兩三次,你就能找出「自己喜歡的茶味」,不會太淡、不會太濃,也不會猜不透。
太淡?就:
(1) 增加茶量
(2) 減少水量
(3) 延長時間
(以上選一調整就好)
太濃?反向操作即可。
但怎麼量茶水?
只需要一台小小的電子秤。
秤茶葉,歸零後直接秤注水量,準確、省事。
當你掌握了茶水比,你就會發現:
「泡出來不好喝」這件事,其實能被清楚拆解、修正、掌控。
人生裡有很多事難以控制,但泡茶,是我們能親手調整、逐步優化的一件小事。
而這一點點的掌握感,也許就像茶湯的溫度一樣,讓人安心、踏實。
泡茶技巧(二):泡茶跟燙青菜的不同之處,溫柔注水法
好喝的茶味,是反直覺泡出來的。
我們直覺會這樣泡茶:
用熱水對準茶葉中心沖下去,再繞幾圈,好像要把茶葉燙透、把茶味逼出來。
但其實,真正好喝的茶湯,不是逼迫,而是溫柔浸沒。
給你一個注水技巧
把熱水對準蓋碗邊緣的「6點鐘方向」,保持大約 7 公分高度,讓水柱不急不徐,俐落的沿著邊緣注入,慢慢浸沒茶葉。
你會發現,這樣泡出的茶:
✅ 茶湯清澈不混濁
✅ 味道層次分明
✅ 口感圓潤明亮
茶味不是「燙」出來的,而是舒展、釋放出來的。
茶葉如此,人與人的關係也如此。
越是強求、越是急,反而容易失去原味;
真正動人的,是那種願意花時間、慢慢靠近、溫柔以待的溝通方式。
試著改變一次你的注水方式,你會發現,茶以最美好的自己回應你的溫柔。
泡茶技巧(三):注水是你與茶的對話語調
茶是活的,我們用熱水與它對話。
如果我們「說話太急、太兇」(注水粗暴快速),茶就以濃烈苦澀來應對。
如果我們「聲音怯懦細微」(注水過細無力),茶就回應以淡薄無味。
那該怎麼與茶,好好地對話呢?注水三關鍵:
✅ 態度溫和 ➝ 力道適中(不強不弱)
✅ 語音穩定 ➝ 注水位置適中(壺口上方約7公分)
✅ 節奏和緩 ➝ 水線適中(不粗不細、不急不慢)
注水的科學,也是感官的藝術:
【注水高度】
低注水:
水溫降得慢、空氣帶入少 → 茶湯濃厚但香氣弱
高注水:
水溫降得快、空氣帶入多 → 茶湯有香氣但口感淡
中注水(約7公分):
水溫、空氣剛剛好 → 香氣與滋味平衡展現
【水線粗細】
粗水線:
水流強、時間短、水溫高 → 呈現醇厚口感
細水線:
水流慢、時間長、水溫快降 → 帶出細緻香氣,但滋味較淡
適中水線:
香氣與滋味和諧並存
不只是把水倒進茶葉那麼簡單,而是:
你怎麼與茶說話,茶就怎麼回應你。
試著換個方式沖水,你會聽見,茶葉美妙無比的回應。
泡茶技巧(四):泡茶水質入門,pH、TDS 小指南
很多人問:泡茶該用什麼水?其實,只要符合兩個原則:
pH 中性偏微酸(pH 6~7)
TDS 適中(10~80 ppm)
這類水我們稱為「弱酸性軟水」。聽起來好像很難找到?其實一點也不。
自來水過濾、或是市售的包裝飲用水,都很容易符合這兩個條件。
但老實說,日常生活中,我常用桶裝飲用水泡茶,TDS 通常低於 10,雖然偏軟,但茶味還是挺香的。
水為茶之母,有意思的是小孩是成大事之材,對教養有包容度,pH 大於 7 一點點、TDS 低或高一點點,也無妨,請用你手邊最容易拿到的水,先泡起來吧。
怎麼知道水的數值?
上圖中這支小小的「水質測量筆」,就能測出:
✅ pH 值(酸鹼度)
✅ TDS(總溶解固體),單位是 ppm
✅ 鹽度、溫度
好用、簡單,是泡茶者的水質小幫手。
為什麼選弱酸性水?
茶本身就是弱酸性,用弱酸水相輔相成;鹼性水反而會讓茶湯變混濁、香氣沉悶。
從科學角度來說:
茶中芳香物質如「芳樟醇、香葉醇」在酸性環境中更容易揮發,讓香氣高揚迷人。
而「茶多酚」在弱酸性中穩定、不易氧化,茶湯就能保持清澈明亮的色澤。
為什麼 TDS 10~80 最剛好?
TDS 指的是「水裡溶解的礦物質總量」。
適中 TDS 能促進茶味物質釋出,讓茶湯更飽滿、有層次。
TDS 太低 → 味道可能單薄,香氣淡;
TDS 太高 → 容易混濁、味苦澀、香氣鈍。
泡茶技巧(五):水味也有個性,燒水壺材質實測
「同一種水,用不同材質的壺燒煮,味道真的會不一樣嗎?」
我本來以為這種說法是玄學,結果自己試了幾輪,發現差別還真不小。
有點意外的是,鈦壺煮水+瓷蓋杯泡茶,竟然成了我心目中「最穩定又最好喝」的組合。
以下是我實際使用幾種燒水壺的觀察與感受:
不鏽鋼燒水壺(304/316食品級)
味道最中性、沒有雜味,口感偏中性、不軟不硬,泡各類茶都合適,是最萬用、也最容易入手的選擇。
陶燒水壺
陶土的微細孔隙會吸附雜質,讓水變得更軟更甜,有些人覺得這樣泡茶更甘甜,但我實際使用覺得茶香略微沉悶,少了點清亮通透感。
銅燒水壺
導熱快,水也甜,但用久容易氧化,有時會帶一點金屬氣味,對茶湯香氣造成干擾。
鈦合金燒水壺
對我來說是意外驚喜。燒出的水口感明亮,也有人形容為銳利,搭配瓷蓋杯,茶湯層次分明、香氣高揚,是目前我自己最常使用的搭配。
那到底哪一種壺燒水泡茶最好喝?
其實,沒有標準答案。
因為不同材質的壺會影響水的性格,而每個人對「好喝」的定義都不一樣。
所以真正重要的是:你有沒有自己試過,喝出差別,喝出偏好。
最後提醒一點:
挑壺不只看材質,壺嘴設計也很關鍵。
一個好的壺嘴,水線俐落、粗細適中,讓你注水更精準,泡茶更輕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