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浸茶 - 自然農法
免費茶葉烘焙體驗 × 茶友故事:風味驚豔的現場見證

免費茶葉烘焙體驗 × 茶友故事:風味驚豔的現場見證

Sep 10. 2025

點擊加入臉書社團:在家焙茶

我想體驗免費焙茶:到這裡報名 or 加 LINE 預約(免費)

目錄

01 受潮紅烏龍能救回嗎?烘焙後的驚喜

02 塵封數十年的神秘老茶,烘焙後的改善

03 金觀音包種茶 × 焙火實驗,竟帶來這樣的變化!

04 茶葉復活術!陳放 20 多年的老茶烘焙回春

05 長輩留下的高山茶,經烘焙重獲新生

06 石門鐵觀音(水仙品種)來烘焙,茶香意外大不同

07 政大茶藝社畢業生焙茶記

08 茶友親筆分享:高山茶烘焙帶來的味覺驚喜

09 普洱茶能這樣救?烘焙帶來的感官震撼

10 你以為只能焙茶葉?養生茶也行!

11 鳳凰單欉重獲新生:焙後香氣大爆發

12 學茶多年,缺的一塊拼圖終於補上:焙茶

13 城市散步遇見焙茶:台灣茶文化的全新玩法

14 每包茶都是氣味星球:焙茶現場帶你嗅見一個新世界

15 日本焙茶再焙一次?專業麵包烘焙師也驚豔

16 從沉悶到明亮!深坑包種茶烘焙重生

17 茶香一步步變化!首次【焙茶成果發表會】精彩回顧

18 沒期待的貴妃烏龍,焙後竟然香甜到驚豔!

19 在家焙茶筆記:苦澀芽尖茶,焙後逆轉成甘甜!

20 在家焙茶筆記:只剩十幾公克的舊茶,焙出彩虹般的滋味

21 在家焙茶筆記:咖啡人惋惜中深焙,我想到台灣茶的清香迷思

22 在家焙茶筆記:抽屜裡 15 年前的鐵觀音,被我焙回能喝!

23 在家焙茶筆記:一小時焙火除濕,讓凍頂烏龍重回「出廠設定」

24 在家焙茶筆記:十幾年普洱餅,臭脯味消失、甜味全回來了

25 在家焙茶筆記:茶葉也能「預熱」?實驗結果太爆笑

26 在家焙茶筆記:古法智慧 × 現代操作,茶味立刻翻倍好喝

27 被低估的台茶13號:一焙,野薑花香驚艷全場!

28 那股海苔味不見了!茶友親眼見證茶葉「復活」

29 一個飲控開始的故事,意外打開了「茶葉烘焙 DIY」的大門

 

 

 

 

01 受潮紅烏龍能救回嗎?茶葉烘焙後的驚喜

今天有茶友帶著一款開封好幾個月的紅烏龍來焙,茶有點受潮的味道,焙完之後,雖然潮味還留一點點,整體風味卻更濃郁,喝起來更圓潤順口,變化很明顯~這就是焙茶的魅力,哪怕不是完美重生,也是一場很有感的轉變!

 

 

02 塵封數十年的神秘老茶,茶葉烘焙後的改善

一包80多歲茶農的「神祕老茶」,我們焙了~

這天茶友帶來一包老茶,說是偶然在一位老茶農家挖到的,放幾十年了。

我們嗅聞茶乾,感覺到蠻重的濕氣味。現場試泡,也有受潮產生的悶酸味。

遇到久放受潮的茶葉,把濕氣焙掉是第一步,除濕的溫度不能太高,攝氏70度就可以了。

 

秤了100g茶葉,放入焙籠:

第一階段:70度/3小時

把茶葉的濕氣焙掉,這時茶湯酸味的刺激性軟化了一些,甜味也開始出來,整體味道變得圓潤。

茶友把一些老茶送給我們,所以在他回去後,我們就繼續焙下去。

 

第二階段:90度/1小時,100度/1小時

茶湯酸味的刺激度降低,甜味明顯提升,有些微仙草香,口感圓潤醇厚。

 

第三階段:105度/1小時

茶湯酸味變柔和。

 

第四階段:105度/1.5小時

茶湯整體味道更柔和。

 

四個階段焙下來,茶味的改善非常明顯。

愛喝茶的人,家裡都有一些放很久的茶葉(不一定是老茶),最常見的走味原因就是濕氣,解決方法非常簡單,用70度烘幾個小時,通常就有令人驚喜的改善。

 

 

03 金觀音包種茶 × 茶葉焙火實驗,竟帶來這樣的變化!

包種茶可以焙嗎?焙出來是什麼味道?

今天茶友帶來一包很特別的包種茶──金觀音品種。

我們就來試試看,把它拿來焙會變成什麼樣子。

 

說到包種茶的製程,茶改場的說法是不焙火,但實務上,其實不少茶農會稍微焙一下,讓香氣更提升。

這次我們秤了 70g,以攝氏 85 度焙 90 分鐘。

前半段 40 分鐘,聞得到一點青草氣,還有茉莉花香。

焙到後段,青草味不見了,花香變得更濃、更甜。

 

焙好現場就沖來喝,相較於焙前,甜味和花香都更濃郁,茶湯口感也更醇厚,整體風味提升得很有感!

如果還有時間,真的很想再拉高到 90 度焙個半小時~1 小時,說不定又會是另一種風味變化,可惜今天時間不夠⋯⋯下次再來實驗!

茶友喝完之後很興奮,說自己一定也要在家玩焙茶了!

 

 

04 茶葉復活術!陳放 20 多年的老茶烘焙回春

20 多年沒動的老茶,一焙之後,風味超出預期!

 

茶友帶來一包陳放了 20 多年的茶葉,沒有標籤,沒有包裝,漂亮的白毫,讓我們都以為是東方美人。

但試泡之後,味道卻不像東美的果香調,反而帶點陳倉味,還有微微的薄荷涼感……「嗯?怎麼像普洱?」我們還半信半疑地說,可能是放太久受潮了,香氣不顯吧。

 

這包茶 56g,第一階段目標先除濕,用低溫 80°C 烘 60 分鐘。

試喝結果:陳味淡了,甜味和花香開始出來,整體味道明顯變好。

 

第二階段再烘 30 分鐘(溫度一樣 80°C),試喝結果令人驚豔:

茶味甘甜醇厚,花香、果香、糖香、糯米香、薄荷香……層次豐富,而且一直到第8泡,茶味依然強勁,非常耐泡。

這時我們才確定:「這哪是東美,這是普洱生茶啊!!!」

 

茶友說,家裡這批茶 20 年來雖然沒喝,但有放在陶甕裡,還塞了不少報紙吸濕,或許因為保存條件良好,所以短短 90 分鐘烘焙,就能去除雜味、提升風味。

這次經驗再次證明:就算原始製程沒有焙火的茶,依然可以焙出美妙的滋味。

 

如果你家裡也有一些「記不得是什麼、但又捨不得丟」的茶葉,不妨也來試試小量焙茶。

 

 

05 長輩留下的高山茶,經烘焙重獲新生

一位 20 出頭很年輕的茶友,拿著一包年紀比他還大的高山茶來焙。

「這是我外公的茶,一直放在真空包 20 多年沒拆過,兩三個月前我才開的。」

愛喝茶的外公早已離世,沒想到這個愛好,是孫子傳承下來。

 

茶葉在真空包裝中,風味物質還會繼續轉化嗎?

這位茶友帶來的茶,給了明確答案:會的!

猜測原因,或許真空包裝中仍有微量氧氣,在漫長 20 多年的歲月中,讓茶葉能緩慢進行後氧化作用。

 

焙前試喝,有些老茶的酸味和澀感,不難喝,但稱不上動人。

由於茶葉保存良好,茶友和我們都想玩玩看味道的轉變,所以秤了70g,先用 85°C 焙 30 分鐘。

半小時還不到,茶乾的香氣就已經不一樣,酸味漸弱,茉莉花香開始散發出來。

 

我們決定把其中一半茶葉升溫繼續焙,用 95°C 再焙 30 分鐘。

令人期待的試喝時間到了。茶友一喝,說:「這茶變年輕了!」

真的,20 多年的老茶,甜花香重新浮現!還有像蘋果般的柔酸香氣(老茶特有的酸香),雖有一點澀感,但很快在舌面上化開,轉為舒服的回甘。

 

這樣的風味蛻變,不需複雜設備,也不是專家才能做到。你只需要一點熱情、一點時間,就能喚回茶的靈魂。

長輩留下的茶,在你手中重獲新生。焙茶,就是這麼動人。

 

 

06 石門鐵觀音(水仙品種)來烘焙,茶香意外大不同

端午節前來了一對茶友夫妻,帶來一包很特別的茶——來自石門茶區的「水仙鐵觀音」,條索狀、看起來像一尾尾小蝦米 。

水仙是福建的重要品種,但在台灣種得不多,這包茶是他 2022 年購入的,保存還不錯,但三年後喝起來還是偏酸,還帶一點潮味。

我們決定來幫它「回春」一下,第一步,當然是先除濕。

 

秤了 101 公克,用 85°C 焙 40 分鐘,焙好馬上沖來試喝:

酸味變淡了,有一點葡萄果香,甜香、花香開始出來,茶友一喝驚呼:「沒想到變化這麼明顯!」

我最喜歡看到大家第一次體驗焙茶時,那種驚喜的表情,因為只有親自聞、親自喝,才能真正體會風味轉變的魅力。

我們決定再用 85°C 焙 30 分鐘。這一輪焙完後,湯色從橙黃轉成紅寶石般的暖紅,口感富有膠質感,酸味更淡、甜味更突出,整體變得更加醇厚、圓潤。

茶友喝了超開心:「這茶好像活過來了耶!」

 

時間還夠,我們想再試試看不同變化,就大膽升溫到 100°C,焙 30 分鐘。

結果真的又是ㄧ番變化:水果酸香變濃,多了一點紅棗香氣,放涼後,甜味比較明顯。

 

過去我們喝茶,只能靠沖泡探索茶味,現在透過焙茶,卻能親手參與茶的變化旅程,每一步都值得期待。

簡單、有趣,充滿驚喜。這,就是焙茶的快樂。

 

 

07 政大茶藝社畢業生茶葉烘焙記

政大茶藝社 的社會新鮮人來焙茶啦!
大家帶來十幾包茶葉,挑選其中 6 款來烘焙,有台灣高山茶,也有來自印尼的茶葉,有些已經開封或失真空一段時間,就以除濕、去雜味為主,設定在 75~85°C、焙 45 分鐘,味道都有明顯的改善,甚至展現出焦糖香、或淡淡的花粉香。
其中一包狀況良好的茶葉,我們用 90°C 焙 30 分鐘,味道變化不大,推測是時間還不夠長,就像燉肉,得燉得夠久才有味道。

 

焙茶的同時,還聊到一件趣事:原來現在二十出頭的朋友,已經不知道「茶葉枕頭」是什麼了......

最開心的,是一起動手焙茶、分享與交流的過程,喝茶這件事不只是沖泡,能自己參與風味的創造,讓喝茶更有樂趣!

政大茶藝社 NCCU TEA CLUB

 

 

08 茶友親筆分享:高山茶烘焙帶來的味覺驚喜

上星期五報名了一個非常低調但很佛心的焙茶體驗活動,可以幫家裏囤放許久的茶葉來個華麗轉身,恢復當年來時的風味~


先是跟小河和符大一起品嚐自己帶來的走味茶葉。說來慚愧,平常泡茶都走極致懶人路線,抓一把茶葉塞在玻璃瓶裡加水,就放在冰箱裡不知多久想到才去喝它,根本也從沒好好品嚐過茶葉的味道。
兩位金舌頭ㄧ嚐便知道走味茶葉因為保存不良,吸收了太多潮氣,有股陳倉味,尾韻還竟有點兒普洱味飄出來了?!


焙茶,運用看起來相當簡易的工具,底下類似電鍋外型的加熱台,上頭放置一個竹製蒸籠,將茶葉先平鋪在蒸籠裡,再把中心撥出一點排氣的空間,先設定以80度45分鐘焙第一次,然後來品嚐看看前後的變化。


在過程中,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出茶葉表面被逼出了很多濕氣(幫茶葉消水腫😆),空氣中也彌漫著那股陳倉味。在第一次焙茶後品嚐舊茶的茶味,雖然還是像普洱,不過居然可以開始慢慢感覺到原本的高山茶葉所有的生茶味呢!不能說好喝,但原本了無生氣的茶葉似乎有點回魂了🤩


於是我們又用同樣的參數再焙了一次!等待焙茶過程中,我們交流了一些烘焙茶葉跟烘咖啡豆的經驗。共同的可玩性不外乎參數的設定,像是溫度跟時間,不同的地方是烘豆是個不可逆的反應,直通通往一爆二爆之路邁進,但是焙茶卻可透過「回潤」的方式,讓自己有機會重新去調整茶葉的風味呈現,增加了容錯率與彈性。


第二次焙茶完,看到自己的茶葉還在蒸籠桑拿室冒汗,覺得非常搞笑😅過去真的是委屈他們了,看來還得要多烘幾次才有機會完全補救它們哪~不過二次焙完的茶風味又增添了不少,改善的效果是滿顯著的唷!


有興趣的朋友,歡迎帶著自己家的舊茶來體驗看看,甚至家裡的頂級私藏好茶葉,也可以透過焙茶更提升風味表現喔!

原文連結

 

 

09 普洱茶能這樣救?烘焙帶來的感官震撼

「我在雲南喝的普洱茶超好喝,怎麼帶回台灣後卻有股臭脯味?」
這位茶友是人類學家,專門研究雲南少數民族,家裡收藏的普洱,很多都二、三十年了,但惱人的臭脯味/倉庫味,讓她喝不下去,甚至動搖了收藏普洱的信心。


焙前試喝她帶來的三款茶,我們發現,雖然臭脯味很重,但依然喝得到茶本身的清甜,代表茶葉的本質滿好的,當務之急是去濕除臭,看能挽救多少。


🌿 2007 年熟普,100°C / 100 分鐘
茶友帶來完整的一餅,當場掰開成塊狀,需要比較高的溫度,熱能才能進到塊狀內部。


🌿 1992 年生普,90°C / 100 分鐘
這生普是條索狀散茶,所以用較低的溫度來焙即可。


🌿 199? 年生普,90°C / 60 分鐘
這支茶非常特別,是在雲南鄉下的小農市集買到的,如果正規茶廠做的茶像餐廳菜,這支茶就像家常菜,茶葉鬆散,未撿枝,無揉捻,但滋味樸實甘甜,反而是我當天印象最深刻的茶。
焙的時間短一點,焙完試喝,再決定後續如何處理。


焙茶結果:重新燃起茶友買茶的熱情🔥🤣
短短 100 分鐘,三款茶的臭脯味減輕非常多!
茶味乾淨、舒服,甜味與香氣都回來了。


這也是我第一次真正體會到:原來好的普洱茶,是這麼甘甜清香,難怪讓人著迷。


如果你也有臭脯得喝不下去的普洱,不妨帶來焙焙看,也許就能找回那杯失落的好茶風味 🍃

 

 

10 你以為只能焙茶葉?養生茶也行!

一開始沒人知道這綠色的葉子是什麼,泡來試喝,濃濃青草香+綠豌豆味,讓我一瞬間覺得自己變成一隻正在啃草的羊 🐑


連養生茶都能焙
這是茶友帶來的養生茶,葉子新鮮細薄,我們決定用 60°C 低溫焙 20 分鐘試試看。
焙後試喝:原本的苦澀不見了,取而代之的是柔和的清甜與新鮮草香,口感也更溫潤。

🌺 焙籠不只適合焙茶,用來處理花草茶、養生茶一樣沒問題。重點是:溫度要低、時間要短、過程中記得試喝確認,就不怕焙壞!


茶葉登場,焙香很有感
為了讓茶友更直觀感受焙茶對風味的改變,我們又拿出手邊的清香型四季春,90°C 焙 60 分鐘。
🍃 焙後的香氣提升明顯,甜感更濃厚,茶友直呼「真的差很多」!


最後,我實在太好奇,忍不住問 AI:「我到底喝了什麼?」
答案揭曉:這居然是傳說中的超級食物——辣木葉,既驚喜又長知識 🐑

 

 

11 鳳凰單欉重獲新生:焙後香氣大爆發

茶友再次來訪,這回還帶了兩位好友同行,一起體驗焙茶的風味驚奇。


這次很特別的是,焙了一款鳳凰單欉——焙之前茶湯滋味淡薄、受潮明顯,焙之後卻宛如重生!
蜜香、花香撲鼻而來,有人喝到花蜜的甜潤,有人聞到奶油、烤麵包的溫香。這款茶的蜜香和台灣茶常見的著蜒香氣風格很不同,纖細葉片不知來自哪個品種,卻能釋出如此明亮甘甜的滋味,讓人驚嘆茶的潛力之大。


茶葉烘焙,不只是修復受潮走味的遺憾,更能讓原有的風味再次綻放。如果拿狀態良好的茶來焙,更能提升香氣與甜感,讓人一試就愛上。
唯有親自體驗,才能明白,這樣的焙茶魅力,有多迷人。

 

 

12 學茶多年,缺的一塊拼圖終於補上:茶葉烘焙

「茶葉烘焙,是我學茶過程中一直缺的一塊拼圖。所以一看到有免費焙茶體驗,我馬上就報名了!」

這位茶友從小和媽媽一起喝茶,對茶的感情很深,這次她特地帶來自己親手做的紅茶與綠茶,來現場試焙。

焙茶前先試喝一下,有些微的受潮,香氣有點黯淡。我們決定用80°C的低溫輕焙來去除雜味:紅茶焙1小時、綠茶焙45分鐘。

才短短幾十分鐘,茶的風味就有了明顯變化!

👉 紅茶變得更香、更甜
👉 綠茶的菁味與苦味減少,甜感更突出

茶友驚喜地說:「早知道這招,我那餅放很多年的普洱茶,就不會被丟掉了😂」

現在知道也不算晚喔。茶友開心地說,下次還要帶朋友一起來體驗焙茶!

 

 

13 城市散步遇見茶葉烘焙:台灣茶文化的全新玩法

這次來焙茶的,是一位專業的台北老街導覽老師。

他帶來一包有點年代的生普洱,經過烘焙後,茶湯的滋味明顯提升,但我們邊喝邊聊,竟覺得它更像是一款烏龍老茶!

(年代久遠的茶,常因為烘焙後,味道變乾淨,而能認出本來面目)

 

周老師體驗後直呼:

「這樣的焙茶,真的很值得推廣,甚至可以變成小旅行中的一個環節。」

或許在不久的將來,台北的城市散步行程中,也能安排一站——焙茶。

讓遊客在茶香裡,親身體驗台灣茶文化的迷人之處。

 

 

14 每包茶都是氣味星球:茶葉烘焙現場帶你嗅見一個新世界

👃 你平常會特別注意「鼻子聞到的味道」嗎?
老實說,我以前不會。但自從開始推廣焙茶,茶友們帶來各式各樣的茶葉,讓我聞到一堆意想不到的味道,整個大開鼻界!


光是乾燥茶葉的氣味,就很精彩:
久放的酸味、受潮的濕味、倉庫味(俗稱臭脯味)、泥巴味、蜜餞果乾香、青草味、花香、蜂蜜香、糖香、海苔味、木質精油味、烤米香、焙火香、甚至焦炭味……
每一包茶葉,都是氣味的小宇宙。


照片裡,穿黃色衣服的,是參加製茶比賽的專業茶師,他們像嗅覺偵探,用鼻子去找線索,判斷什麼時候該殺菁、什麼時候該揉捻。
而穿便服的兩位朋友,則是第一次體驗焙茶,驚嘆於烘焙帶來的奧妙變化。


如果你喜歡香氣,茶會帶來無數驚喜;
如果你願意打開感官,嗅覺會引領你走進一個更繽紛的世界。

 

 

15 日本焙茶再焙一次?專業麵包烘焙師也驚豔

第一次烘焙「日本焙茶」!日本焙茶是重烘焙的茶葉,自己再用小焙籠烘焙一下,會有什麼變化嗎?

茶友帶來的這包日本焙茶,全是用綠茶嫩葉做的,開封了一段時間,我們用安全的萬用參數:80度、烘1小時,結果很驚喜:

茶的滋味變得更明亮,或者應該說,「回到原本的樣子」。茶友本身是職業麵包師和廚師,對梅納反應很熟悉,但她也沒想到,在家焙茶這麼簡單、效果這麼明顯。

茶的世界真的很大,風味多樣性繽紛迷人,而無論你喝什麼茶,在家烘焙都能帶給你更多享受。

 

 

16 從沉悶到明亮!深坑包種茶烘焙重生

「要不是自己帶茶葉來烘焙,親眼看到、親口喝到,我還真不敢相信,短短一小時,茶味就能差這麼多!」

這次來焙茶的兩位茶友,從小在石碇一帶茶區長大,對茶有滿滿的童年回憶。她們帶來深坑包種茶,原本茶味有點暗沉悶悶的,我們用 80 度烘 60 分鐘做個小除濕,結果,花香馬上亮起來!

茶友笑說,家裡還有好多放很久的茶,下次一定要再帶來烘焙回春。我們也超期待的喔!

 

 

17 茶香一步步變化!首次【焙茶成果發表會】精彩回顧

🔥 首次【焙茶成果發表會&社聚】小記錄

當天剛好碰到中元節,幾位社友要去拜拜沒來,不過現場的我們依然喝得盡興、聊得開心。

 

這一下午,我們從焙前、焙後、以及不同溫度的階段變化,實際感受到茶香一步步的轉變。現場也公開了烘焙的參數和原理,大家更能了解,這些味道究竟是怎麼焙出來的!

 

🍵 當天我們喝了:

迎賓茶:靜浸茶阿里磅海霧紅茶(硬枝紅心品種)

金萱烏龍(清香型):焙後甜花香更明顯

阿里山石棹高山茶:焙後草青味減少,花香乾淨

貴妃烏龍茶:從毛茶→100℃→130℃→150℃ 逐步提升,蜜香與甜香層層堆疊

南投紅水烏龍:帶出奶油酥餅般的奇妙香氣

雲南古樹白茶(加碼):焙前有輕微臭脯味與苦感,焙後雜味幾乎消失,只留甜潤

 

很開心與社友們一起度過茶香滿滿的午後,期待下次社聚,有你一起來感受焙茶的樂趣!

 

 

18 沒期待的貴妃烏龍,焙後竟然香甜到驚豔!

一開始,我們和茶友對這支貴妃烏龍其實沒抱什麼期待。開封多年,茶味早已黯淡,又只剩十幾公克。沒想到,經過簡單的低溫烘焙後:

蜂蜜水的香甜撲鼻而來,花香、蜜香明亮,讓人驚艷。原來它的滋味這麼美!能用烘焙喚回茶葉原本的風采,真的覺得很感動。

茶友同時帶來一包日本焙茶,經過除濕後,香氣和甜味也更提升。

其實,以工藝難度來說,台灣烏龍茶比日本綠茶或焙茶要複雜得多,因此風味表現也更加繽紛多變:花香、果香、蜜香、糖香、烘焙香……樣樣迷人。

身在台灣的我們,真的很幸福,而只要學會簡單的焙茶技巧,就能讓茶味常保鮮美,把這份幸福留在日常。

 

 

19 在家茶葉烘焙筆記:苦澀芽尖茶,焙後逆轉成甘甜!

買了很貴的芽尖茶,但不管怎麼泡都覺得苦澀味太強烈,狠下心拿去焙,87度/90分鐘,成果超滿意!
茶味變得溫潤、醇厚、甘甜,原本芽尖那股很衝的刺激味,好像轉大人一樣,轉成成熟圓潤,真的烘出奇蹟了🐔

 

 

20 在家茶葉烘焙筆記:只剩十幾公克的舊茶,焙出彩虹般的滋味

茶葉喝剩下十幾公克,味道已經走下坡,你會繼續泡還是丟掉?


照片中的茶,是我們常喝的炭焙凍頂烏龍茶,已經拆封8個月,難免有點濕氣,味道不像剛拆封時那麼乾淨明亮,而且,只剩下十幾公克,以前要不是硬著頭皮趕快泡完,就是塞進抽屜「收藏」,或乾脆斷捨離。


但現在我們知道:可以拿去焙,把濕氣焙掉!


【第一階段】90度/30分鐘,去除濕氣
因為炭焙凍頂原本的焙火溫度很高,所以除濕的溫度也拉高到90度。
之前我有一篇談到老茶的除濕,溫度只用70度,是因為那支老茶當初沒有經過焙火,所以要用低溫。


【第二階段】116度/90分鐘
拉到這麼高溫,是因為這支茶當初炭焙時的溫度很高,所以可以用116度來焙它。
成果非常驚豔!甘甜馥郁,花香依然明顯(是的,不要以為高溫焙茶會失去花香),烤穀物香、蜜糖香層層疊加,焙火香濃郁,一絲可可味增添深度。整體味道明亮、繽紛,雖然閉上眼睛,卻像有許多顏色在眼前綻放!🌈
這支茶本來就很好喝,沒想到簡單焙過之後,竟然好喝到想起立鼓掌歡呼!


這種感動,這種驚奇,就是我們為什麼一直想推廣「免費焙茶體驗」的初心。因為你不知道,自己手上的那一點茶葉,或許還能,重新發光 ✨

 

 

21 在家茶葉烘焙筆記:咖啡人惋惜中深焙,我想到台灣茶的清香迷思

聽一位茶友分享,她最近跟日本的咖啡烘豆師聊天,談到現在盛行的淺焙咖啡,那位烘豆師其實有點惋惜。
他說:「中深焙能創造出更多複雜迷人的風味,但現在真的越來越少喝得到了。」
他還苦笑說:「大家覺得沖咖啡很酷,但那個『酷』常常是沖泡器材、動作、甚至咖啡師的服裝很酷……反而『風味』本身不是重點。」


聽了我不禁想到台灣的茶文化……
這三四十年來,「茶越做越綠」成為趨勢。
輕發酵、輕焙火的「清香」風味成為主流,甚至影響到大陸,把鐵觀音做成「綠觀音」😅
清香當然迷人,但茶的世界,還有熟花香、熟果香、焦糖香、焙火香、烤穀物香、木質香、可可香……
這些豐富又深邃的香氣,來自工藝與時間的堆疊。


在飲食的長河裡,我們現今習以為常的茶類,歷史都很年輕,那些尚待探索的風味潛力,也許就藏在你的茶罐裡。
所以,來焙茶吧,讓自己直接與茶對話,這樣的樂趣,真的會上癮。

 

 

22 在家茶葉烘焙筆記:抽屜裡 15 年前的鐵觀音,被我焙回能喝!

抽屜深處翻出一包 2010 年的鐵觀音,只剩十幾公克,茶乾一打開聞到濃濃酸氣……這種就別試喝了,直接送焙籠比較實在。


第一次焙:
🌡️ 80°C / 30 分鐘 → 除濕氣
🌡️ 接著 85°C / 60 分鐘
焙完試喝,酸味還在,但已經不像原本那麼嗆鼻,味道有點像烏梅汁,還有些微桂圓香,口感略澀。


放了幾天後,再焙一次:
🌡️ 85°C / 30 分鐘,再 90°C / 30 分鐘
雖然沒有出現什麼驚人的轉變,或許這茶本身就比較普通(所以被冷落十五年),但酸味真的柔和許多,變得可以好好喝完,不必丟掉。


雖說只是幾口舊茶,但這樣焙一焙、喝一喝,總覺得是對茶的一份尊重,也是我們惜茶、愛茶的小小表現。

 

 

23 在家茶葉烘焙筆記:一小時焙火除濕,讓凍頂烏龍重回「出廠設定」

可能最近天氣熱,一包炭焙凍頂烏龍開封不到一個月,酸味的比例有些微的增加(還沒走味,只是味道開始變化)

用85度焙60分鐘,放涼10分鐘再泡……花香、糖香、焙火香全部恢復出廠設定😆,果酸味好好的擔任配角不搶戲,這種感動,這種驚奇,只有自己焙過才知道!

PS 凍頂茶的原始烘焙溫度很高,用85度除濕&去雜味,不會影響茶本來的味道。

 

 

24 在家茶葉烘焙筆記:十幾年普洱餅,臭脯味消失、甜味全回來了

你家也有存放十幾年的老茶嗎?
像這餅高黎貢山普洱熟茶,2008 年出品,放到現在已經 17 年。保存狀態還不錯,但打開一泡,還是有點臭脯味。

以前遇到這種情況,只能捏著鼻子喝下去。現在呢?當然不必!

我們用焙茶來「救」它:

🔸 小量烘焙,不浪費也不影響原餅
→ 掰幾塊出來,大約 100 克,放入焙籠,其餘繼續餅狀保存。

🔸 低溫輕焙,溫和除濕去雜味
→ 80°C、烘焙 80 分鐘,中途翻一次面,讓除濕更均勻。

🔸 臭脯味不見了
→ 茶味變得很乾淨,甜味更突顯。

如果你家也有「放到不敢喝」的老茶,不妨用這個方法試試。
✅ 小量焙、低溫焙、試著拯救你那餅茶。

 

 

25 在家茶葉烘焙筆記:茶葉也能「預熱」?實驗結果太爆笑

茶葉也能「預熱」?我來試了一下,差點觸發煙霧警報…

聽說有些茶人泡茶前,會先用炭爐或加熱工具,把茶葉放在陶盤上烘烤幾分鐘,這樣泡出來的茶更香。

開始學焙茶之後才知道,這其實是 低溫輕焙 的概念:
✅ 除濕去雜味
✅ 茶葉預熱、注水降溫慢 → 風味釋放更多

我沒有陶盤,手邊只有發糕烤模🍰
搭配燒完水剛好還有餘溫的電陶爐,打算來點溫柔加熱。

結果呢?
我低估了電陶爐的熱度 + 鋁的導熱性,
跟同事講了幾句話,茶葉就開始冒煙了 😱
滿室都是燒焦味,還帶一點奶油香(同事居然說「蠻好聞的」😂)

第二次我全程手持+隔空加熱,時不時翻個面,總算成功烘熱。

🌱 味道有沒有差?
泡出來的茶湯味道有更明亮一些,但沒有什麼驚為天人的變化,畢竟才烤了兩三分鐘。

最後烤模表示:
「我是拿來發糕,不是拿來發茶的啦。」🍵

 

 

26 在家茶葉烘焙筆記:古法智慧 × 現代操作,茶味立刻翻倍好喝

以前的茶人有這樣的小習慣:泡茶前,先把茶葉放在陶盤上,放到炭爐上烤一烤,再來沖泡,茶會特別香。
現在不用燒炭這麼麻煩,只要把茶放進竹焙籠,用 80°C 烘 15 分鐘,效果就很明顯,尤其前兩泡特別香甜!
這樣小小的烘焙,讓茶更好喝,提升了喝茶的幸福感。🍵✨

 

 

27 被低估的台茶13號:一焙,野薑花香驚艷全場!

託茶友的福,我終於第一次喝到翠玉烏龍。這包茶已經開封幾個月,味道黯淡沉悶,帶著陳味、濕氣味,還有搶戲的苦味,原本應該有的花香完全被壓住。

翠玉和金萱同一年「出道」,卻一直紅不起來,難道就是因為這樣的風味?

不過以這個狀態比較,對翠玉很不公平,既然茶葉受潮了,先來做個烘焙除濕吧。

 

🔥 設定:80°C / 60分鐘

一開始靠近焙籠嗅聞茶乾氣味,滿是草味與濕味。

大約30分鐘後,濕味漸漸消失,氣味變得清爽。再後來,花香開始冒出來。

烘焙結束試喝,我真的喝到了茶改場描述的 野薑花香!清新、草本感的花香,非常鮮明!同場有人喝到 檳榔花香,大家對於風味的變化都很驚嘆。

我們甚至把這杯翠玉久泡5分鐘,花香依然清新、不苦不澀,立刻被圈粉!

 

💡 茶友恍然大悟:「原來焙茶不是把茶弄成焦味!」

她本身愛做菜,很快就懂了:茶葉烘焙,就像料理一樣,是讓食材變好吃的手法,而「好吃」要呈現什麼樣的味道,則是廚師的選擇。

台灣茶樹品種多元,有些真的是被低估的寶藏。在評價一支茶之前,不妨先用簡單的烘焙,幫它恢復本來面貌,或許你會有意外之喜。

 

📌 小知識:

.金萱(台茶12號)與翠玉(台茶13號),皆由台灣茶業改良場培育,1981年正式命名公布。

.金萱的品種香:奶香、花香。

.翠玉的品種香:野薑花、檳榔花香。

.雖然翠玉產量不如金萱,但風味絲毫不遜色,如果你有機會遇到,一定要試試!


 

28 那股海苔味不見了!茶友親眼見證茶葉「復活」

「我一直覺得這茶有海苔味,可是別人都說沒聞到……」
茶友湊近焙籠嗅聞,有點懷疑自己。
 
「真的有,我們都有聞到!」
(這對話聽起來,怎麼有點像在聊靈異事件🤣)
 
這種味道我們其實很熟悉,在做得很綠的烏龍茶中常會出現。
 
茶友這次帶來的,正是台灣人家裡最常見的兩種茶:高山茶,和焙火茶。
開封約一年,雖然用保鮮罐保存,但味道還是難免走味了。
 
焙前試喝時,高山茶的香氣暗沉、帶點久放的酸氣,甚至有些微菸草味,焙火茶則是酸味明顯。
於是我們為兩支茶做基本除濕,80°C 烘焙 1 小時。
 
接下來發生的事,讓所有人都睜大了眼睛。
 
烘焙過程中,氣味變化非常明顯:
一開始的海苔味、陳味、酸味逐漸減弱,高山茶轉為乾淨的植物清香,焙火茶則轉成蜜餞香。
 
焙後試喝,高山茶的花香與甜味都被喚醒,原本的菸草味淡了許多,如果再多焙一兩個小時,風味應該會更漂亮。焙火茶的味道也更乾淨圓潤。
 
親自聞到、喝到茶葉的轉變,茶友興奮的說:「太有趣了!」
 
這一刻,我們不只有喝茶的快樂,更充滿讓茶葉重獲新生的喜悅。

 

29 一個飲控開始的故事,意外打開了「茶葉烘焙 DIY」的大門

「我原本以為茶葉烘焙一定要很大的茶量、很大的機器,沒想到自己在家也可以玩!」

這位茶友從小吃外食,直到幾個月前決定飲控,親自下廚,意外解鎖了 DIY 潛能,每道料理都讓家人吃光光!體重也成功下降。

不但做菜,他還自己種紫蘇,用氣炸鍋烘乾,泡紫蘇茶。某天邊喝邊想:「那茶葉呢?是不是也能自己烘?」

上網一查,竟然真的有人推廣在家焙茶!隔天立刻和太太一起來體驗。

他們帶來兩包茶,一包據說是岳父的朋友自己做的茶,高發酵、中烘焙、條索狀,因久放而帶點酸味。

還有一包是高山茶,開封了一段時間,味道變淡,只剩一點甜味。

兩包都用 80°C、1 小時做基本除濕,焙後試喝,變化超明顯!

那款自製的烘焙茶,酸味降低很多,花香、甜香明豔,很像回到當初茶剛做好時候。

高山茶的味道也豐富了,喝得到花香,和一點草味,這代表烘焙之後,茶原本的味道都甦醒了,如果能繼續焙下去,相信味道會更好。

現在茶友已經燃起 DIY 之魂,等焙籠到貨,就要開始自己的焙茶之路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