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免費焙茶 × 茶友故事:風味驚豔的現場見證
Sep 10. 2025
點擊加入臉書社團:在家焙茶
我想體驗免費焙茶:到這裡報名
目錄
01 受潮紅烏龍能救回嗎?烘焙後的驚喜
今天有茶友帶著一款開封好幾個月的紅烏龍來焙,茶有點受潮的味道,焙完之後,雖然潮味還留一點點,整體風味卻更濃郁,喝起來更圓潤順口,變化很明顯~這就是焙茶的魅力,哪怕不是完美重生,也是一場很有感的轉變!
02 塵封數十年的神秘老茶,烘焙後的改善
一包80多歲茶農的「神祕老茶」,我們焙了~
這天茶友帶來一包老茶,說是偶然在一位老茶農家挖到的,放幾十年了。
我們嗅聞茶乾,感覺到蠻重的濕氣味。現場試泡,也有受潮產生的悶酸味。
遇到久放受潮的茶葉,把濕氣焙掉是第一步,除濕的溫度不能太高,攝氏70度就可以了。
秤了100g茶葉,放入焙籠:
第一階段:70度/3小時
把茶葉的濕氣焙掉,這時茶湯酸味的刺激性軟化了一些,甜味也開始出來,整體味道變得圓潤。
茶友把一些老茶送給我們,所以在他回去後,我們就繼續焙下去。
第二階段:90度/1小時,100度/1小時
茶湯酸味的刺激度降低,甜味明顯提升,有些微仙草香,口感圓潤醇厚。
第三階段:105度/1小時
茶湯酸味變柔和。
第四階段:105度/1.5小時
茶湯整體味道更柔和。
四個階段焙下來,茶味的改善非常明顯。
愛喝茶的人,家裡都有一些放很久的茶葉(不一定是老茶),最常見的走味原因就是濕氣,解決方法非常簡單,用70度烘幾個小時,通常就有令人驚喜的改善。
03 金觀音包種茶 × 焙火實驗,竟帶來這樣的變化!
包種茶可以焙嗎?焙出來是什麼味道?
今天茶友帶來一包很特別的包種茶──金觀音品種。
我們就來試試看,把它拿來焙會變成什麼樣子。
說到包種茶的製程,茶改場的說法是不焙火,但實務上,其實不少茶農會稍微焙一下,讓香氣更提升。
這次我們秤了 70g,以攝氏 85 度焙 90 分鐘。
前半段 40 分鐘,聞得到一點青草氣,還有茉莉花香。
焙到後段,青草味不見了,花香變得更濃、更甜。
焙好現場就沖來喝,相較於焙前,甜味和花香都更濃郁,茶湯口感也更醇厚,整體風味提升得很有感!
如果還有時間,真的很想再拉高到 90 度焙個半小時~1 小時,說不定又會是另一種風味變化,可惜今天時間不夠⋯⋯下次再來實驗!
茶友喝完之後很興奮,說自己一定也要在家玩焙茶了!
04 茶葉復活術!陳放 20 多年的老茶烘焙回春
20 多年沒動的老茶,一焙之後,風味超出預期!
茶友帶來一包陳放了 20 多年的茶葉,沒有標籤,沒有包裝,漂亮的白毫,讓我們都以為是東方美人。
但試泡之後,味道卻不像東美的果香調,反而帶點陳倉味,還有微微的薄荷涼感……「嗯?怎麼像普洱?」我們還半信半疑地說,可能是放太久受潮了,香氣不顯吧。
這包茶 56g,第一階段目標先除濕,用低溫 80°C 烘 60 分鐘。
試喝結果:陳味淡了,甜味和花香開始出來,整體味道明顯變好。
第二階段再烘 30 分鐘(溫度一樣 80°C),試喝結果令人驚豔:
茶味甘甜醇厚,花香、果香、糖香、糯米香、薄荷香……層次豐富,而且一直到第8泡,茶味依然強勁,非常耐泡。
這時我們才確定:「這哪是東美,這是普洱生茶啊!!!」
茶友說,家裡這批茶 20 年來雖然沒喝,但有放在陶甕裡,還塞了不少報紙吸濕,或許因為保存條件良好,所以短短 90 分鐘烘焙,就能去除雜味、提升風味。
這次經驗再次證明:就算原始製程沒有焙火的茶,依然可以焙出美妙的滋味。
如果你家裡也有一些「記不得是什麼、但又捨不得丟」的茶葉,不妨也來試試小量焙茶。
05 長輩留下的高山茶,經烘焙重獲新生
一位 20 出頭很年輕的茶友,拿著一包年紀比他還大的高山茶來焙。
「這是我外公的茶,一直放在真空包 20 多年沒拆過,兩三個月前我才開的。」
愛喝茶的外公早已離世,沒想到這個愛好,是孫子傳承下來。
茶葉在真空包裝中,風味物質還會繼續轉化嗎?
這位茶友帶來的茶,給了明確答案:會的!
猜測原因,或許真空包裝中仍有微量氧氣,在漫長 20 多年的歲月中,讓茶葉能緩慢進行後氧化作用。
焙前試喝,有些老茶的酸味和澀感,不難喝,但稱不上動人。
由於茶葉保存良好,茶友和我們都想玩玩看味道的轉變,所以秤了70g,先用 85°C 焙 30 分鐘。
半小時還不到,茶乾的香氣就已經不一樣,酸味漸弱,茉莉花香開始散發出來。
我們決定把其中一半茶葉升溫繼續焙,用 95°C 再焙 30 分鐘。
令人期待的試喝時間到了。茶友一喝,說:「這茶變年輕了!」
真的,20 多年的老茶,甜花香重新浮現!還有像蘋果般的柔酸香氣(老茶特有的酸香),雖有一點澀感,但很快在舌面上化開,轉為舒服的回甘。
這樣的風味蛻變,不需複雜設備,也不是專家才能做到。你只需要一點熱情、一點時間,就能喚回茶的靈魂。
長輩留下的茶,在你手中重獲新生。焙茶,就是這麼動人。
06 石門鐵觀音(水仙品種)來烘焙,茶香意外大不同
端午節前來了一對茶友夫妻,帶來一包很特別的茶——來自石門茶區的「水仙鐵觀音」,條索狀、看起來像一尾尾小蝦米 。
水仙是福建的重要品種,但在台灣種得不多,這包茶是他 2022 年購入的,保存還不錯,但三年後喝起來還是偏酸,還帶一點潮味。
我們決定來幫它「回春」一下,第一步,當然是先除濕。
秤了 101 公克,用 85°C 焙 40 分鐘,焙好馬上沖來試喝:
酸味變淡了,有一點葡萄果香,甜香、花香開始出來,茶友一喝驚呼:「沒想到變化這麼明顯!」
我最喜歡看到大家第一次體驗焙茶時,那種驚喜的表情,因為只有親自聞、親自喝,才能真正體會風味轉變的魅力。
我們決定再用 85°C 焙 30 分鐘。這一輪焙完後,湯色從橙黃轉成紅寶石般的暖紅,口感富有膠質感,酸味更淡、甜味更突出,整體變得更加醇厚、圓潤。
茶友喝了超開心:「這茶好像活過來了耶!」
時間還夠,我們想再試試看不同變化,就大膽升溫到 100°C,焙 30 分鐘。
結果真的又是ㄧ番變化:水果酸香變濃,多了一點紅棗香氣,放涼後,甜味比較明顯。
過去我們喝茶,只能靠沖泡探索茶味,現在透過焙茶,卻能親手參與茶的變化旅程,每一步都值得期待。
簡單、有趣,充滿驚喜。這,就是焙茶的快樂。
07 政大茶藝社畢業生焙茶記
政大茶藝社 的社會新鮮人來焙茶啦!
大家帶來十幾包茶葉,挑選其中 6 款來烘焙,有台灣高山茶,也有來自印尼的茶葉,有些已經開封或失真空一段時間,就以除濕、去雜味為主,設定在 75~85°C、焙 45 分鐘,味道都有明顯的改善,甚至展現出焦糖香、或淡淡的花粉香。
其中一包狀況良好的茶葉,我們用 90°C 焙 30 分鐘,味道變化不大,推測是時間還不夠長,就像燉肉,得燉得夠久才有味道。
焙茶的同時,還聊到一件趣事:原來現在二十出頭的朋友,已經不知道「茶葉枕頭」是什麼了......
最開心的,是一起動手焙茶、分享與交流的過程,喝茶這件事不只是沖泡,能自己參與風味的創造,讓喝茶更有樂趣!
政大茶藝社 NCCU TEA CLUB
08 茶友親筆分享:高山茶烘焙帶來的味覺驚喜
上星期五報名了一個非常低調但很佛心的焙茶體驗活動,可以幫家裏囤放許久的茶葉來個華麗轉身,恢復當年來時的風味~
先是跟小河和符大一起品嚐自己帶來的走味茶葉。說來慚愧,平常泡茶都走極致懶人路線,抓一把茶葉塞在玻璃瓶裡加水,就放在冰箱裡不知多久想到才去喝它,根本也從沒好好品嚐過茶葉的味道。
兩位金舌頭ㄧ嚐便知道走味茶葉因為保存不良,吸收了太多潮氣,有股陳倉味,尾韻還竟有點兒普洱味飄出來了?!
焙茶,運用看起來相當簡易的工具,底下類似電鍋外型的加熱台,上頭放置一個竹製蒸籠,將茶葉先平鋪在蒸籠裡,再把中心撥出一點排氣的空間,先設定以80度45分鐘焙第一次,然後來品嚐看看前後的變化。
在過程中,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出茶葉表面被逼出了很多濕氣(幫茶葉消水腫😆),空氣中也彌漫著那股陳倉味。在第一次焙茶後品嚐舊茶的茶味,雖然還是像普洱,不過居然可以開始慢慢感覺到原本的高山茶葉所有的生茶味呢!不能說好喝,但原本了無生氣的茶葉似乎有點回魂了🤩
於是我們又用同樣的參數再焙了一次!等待焙茶過程中,我們交流了一些烘焙茶葉跟烘咖啡豆的經驗。共同的可玩性不外乎參數的設定,像是溫度跟時間,不同的地方是烘豆是個不可逆的反應,直通通往一爆二爆之路邁進,但是焙茶卻可透過「回潤」的方式,讓自己有機會重新去調整茶葉的風味呈現,增加了容錯率與彈性。
第二次焙茶完,看到自己的茶葉還在蒸籠桑拿室冒汗,覺得非常搞笑😅過去真的是委屈他們了,看來還得要多烘幾次才有機會完全補救它們哪~不過二次焙完的茶風味又增添了不少,改善的效果是滿顯著的唷!
有興趣的朋友,歡迎帶著自己家的舊茶來體驗看看,甚至家裡的頂級私藏好茶葉,也可以透過焙茶更提升風味表現喔!
09 普洱茶能這樣救?烘焙帶來的感官震撼
「我在雲南喝的普洱茶超好喝,怎麼帶回台灣後卻有股臭脯味?」
這位茶友是人類學家,專門研究雲南少數民族,家裡收藏的普洱,很多都二、三十年了,但惱人的臭脯味/倉庫味,讓她喝不下去,甚至動搖了收藏普洱的信心。
焙前試喝她帶來的三款茶,我們發現,雖然臭脯味很重,但依然喝得到茶本身的清甜,代表茶葉的本質滿好的,當務之急是去濕除臭,看能挽救多少。
🌿 2007 年熟普,100°C / 100 分鐘
茶友帶來完整的一餅,當場掰開成塊狀,需要比較高的溫度,熱能才能進到塊狀內部。
🌿 1992 年生普,90°C / 100 分鐘
這生普是條索狀散茶,所以用較低的溫度來焙即可。
🌿 199? 年生普,90°C / 60 分鐘
這支茶非常特別,是在雲南鄉下的小農市集買到的,如果正規茶廠做的茶像餐廳菜,這支茶就像家常菜,茶葉鬆散,未撿枝,無揉捻,但滋味樸實甘甜,反而是我當天印象最深刻的茶。
焙的時間短一點,焙完試喝,再決定後續如何處理。
焙茶結果:重新燃起茶友買茶的熱情🔥🤣
短短 100 分鐘,三款茶的臭脯味減輕非常多!
茶味乾淨、舒服,甜味與香氣都回來了。
這也是我第一次真正體會到:原來好的普洱茶,是這麼甘甜清香,難怪讓人著迷。
如果你也有臭脯得喝不下去的普洱,不妨帶來焙焙看,也許就能找回那杯失落的好茶風味 🍃
10 你以為只能焙茶葉?養生茶也行!
一開始沒人知道這綠色的葉子是什麼,泡來試喝,濃濃青草香+綠豌豆味,讓我一瞬間覺得自己變成一隻正在啃草的羊 🐑
連養生茶都能焙
這是茶友帶來的養生茶,葉子新鮮細薄,我們決定用 60°C 低溫焙 20 分鐘試試看。
焙後試喝:原本的苦澀不見了,取而代之的是柔和的清甜與新鮮草香,口感也更溫潤。
🌺 焙籠不只適合焙茶,用來處理花草茶、養生茶一樣沒問題。重點是:溫度要低、時間要短、過程中記得試喝確認,就不怕焙壞!
茶葉登場,焙香很有感
為了讓茶友更直觀感受焙茶對風味的改變,我們又拿出手邊的清香型四季春,90°C 焙 60 分鐘。
🍃 焙後的香氣提升明顯,甜感更濃厚,茶友直呼「真的差很多」!
最後,我實在太好奇,忍不住問 AI:「我到底喝了什麼?」
答案揭曉:這居然是傳說中的超級食物——辣木葉,既驚喜又長知識 🐑
11 鳳凰單欉重獲新生:焙後香氣大爆發
茶友再次來訪,這回還帶了兩位好友同行,一起體驗焙茶的風味驚奇。
這次很特別的是,焙了一款鳳凰單欉——焙之前茶湯滋味淡薄、受潮明顯,焙之後卻宛如重生!
蜜香、花香撲鼻而來,有人喝到花蜜的甜潤,有人聞到奶油、烤麵包的溫香。這款茶的蜜香和台灣茶常見的著蜒香氣風格很不同,纖細葉片不知來自哪個品種,卻能釋出如此明亮甘甜的滋味,讓人驚嘆茶的潛力之大。
茶葉烘焙,不只是修復受潮走味的遺憾,更能讓原有的風味再次綻放。如果拿狀態良好的茶來焙,更能提升香氣與甜感,讓人一試就愛上。
唯有親自體驗,才能明白,這樣的焙茶魅力,有多迷人。
12 學茶多年,缺的一塊拼圖終於補上:焙茶
「茶葉烘焙,是我學茶過程中一直缺的一塊拼圖。所以一看到有免費焙茶體驗,我馬上就報名了!」
這位茶友從小和媽媽一起喝茶,對茶的感情很深,這次她特地帶來自己親手做的紅茶與綠茶,來現場試焙。
焙茶前先試喝一下,有些微的受潮,香氣有點黯淡。我們決定用80°C的低溫輕焙來去除雜味:紅茶焙1小時、綠茶焙45分鐘。
才短短幾十分鐘,茶的風味就有了明顯變化!
👉 紅茶變得更香、更甜
👉 綠茶的菁味與苦味減少,甜感更突出
茶友驚喜地說:「早知道這招,我那餅放很多年的普洱茶,就不會被丟掉了😂」
現在知道也不算晚喔。茶友開心地說,下次還要帶朋友一起來體驗焙茶!
13 城市散步遇見焙茶:台灣茶文化的全新玩法
這次來焙茶的,是一位專業的台北老街導覽老師。
他帶來一包有點年代的生普洱,經過烘焙後,茶湯的滋味明顯提升,但我們邊喝邊聊,竟覺得它更像是一款烏龍老茶!
(年代久遠的茶,常因為烘焙後,味道變乾淨,而能認出本來面目)
周老師體驗後直呼:
「這樣的焙茶,真的很值得推廣,甚至可以變成小旅行中的一個環節。」
或許在不久的將來,台北的城市散步行程中,也能安排一站——焙茶。
讓遊客在茶香裡,親身體驗台灣茶文化的迷人之處。
14 每包茶都是氣味星球:焙茶現場帶你嗅見一個新世界
👃 你平常會特別注意「鼻子聞到的味道」嗎?
老實說,我以前不會。但自從開始推廣焙茶,茶友們帶來各式各樣的茶葉,讓我聞到一堆意想不到的味道,整個大開鼻界!
光是乾燥茶葉的氣味,就很精彩:
久放的酸味、受潮的濕味、倉庫味(俗稱臭脯味)、泥巴味、蜜餞果乾香、青草味、花香、蜂蜜香、糖香、海苔味、木質精油味、烤米香、焙火香、甚至焦炭味……
每一包茶葉,都是氣味的小宇宙。
照片裡,穿黃色衣服的,是參加製茶比賽的專業茶師,他們像嗅覺偵探,用鼻子去找線索,判斷什麼時候該殺菁、什麼時候該揉捻。
而穿便服的兩位朋友,則是第一次體驗焙茶,驚嘆於烘焙帶來的奧妙變化。
如果你喜歡香氣,茶會帶來無數驚喜;
如果你願意打開感官,嗅覺會引領你走進一個更繽紛的世界。
15 日本焙茶再焙一次?專業麵包烘焙師也驚豔
第一次烘焙「日本焙茶」!日本焙茶是重烘焙的茶葉,自己再用小焙籠烘焙一下,會有什麼變化嗎?
茶友帶來的這包日本焙茶,全是用綠茶嫩葉做的,開封了一段時間,我們用安全的萬用參數:80度、烘1小時,結果很驚喜:
茶的滋味變得更明亮,或者應該說,「回到原本的樣子」。茶友本身是職業麵包師和廚師,對梅納反應很熟悉,但她也沒想到,在家焙茶這麼簡單、效果這麼明顯。
茶的世界真的很大,風味多樣性繽紛迷人,而無論你喝什麼茶,在家烘焙都能帶給你更多享受。
16 從沉悶到明亮!深坑包種茶烘焙重生
「要不是自己帶茶葉來烘焙,親眼看到、親口喝到,我還真不敢相信,短短一小時,茶味就能差這麼多!」
這次來焙茶的兩位茶友,從小在石碇一帶茶區長大,對茶有滿滿的童年回憶。她們帶來深坑包種茶,原本茶味有點暗沉悶悶的,我們用 80 度烘 60 分鐘做個小除濕,結果,花香馬上亮起來!
茶友笑說,家裡還有好多放很久的茶,下次一定要再帶來烘焙回春。我們也超期待的喔!
17 茶香一步步變化!首次【焙茶成果發表會】精彩回顧
🔥 首次【焙茶成果發表會&社聚】小記錄
當天剛好碰到中元節,幾位社友要去拜拜沒來,不過現場的我們依然喝得盡興、聊得開心。
這一下午,我們從焙前、焙後、以及不同溫度的階段變化,實際感受到茶香一步步的轉變。現場也公開了烘焙的參數和原理,大家更能了解,這些味道究竟是怎麼焙出來的!
🍵 當天我們喝了:
迎賓茶:靜浸茶阿里磅海霧紅茶(硬枝紅心品種)
金萱烏龍(清香型):焙後甜花香更明顯
阿里山石棹高山茶:焙後草青味減少,花香乾淨
貴妃烏龍茶:從毛茶→100℃→130℃→150℃ 逐步提升,蜜香與甜香層層堆疊
南投紅水烏龍:帶出奶油酥餅般的奇妙香氣
雲南古樹白茶(加碼):焙前有輕微臭脯味與苦感,焙後雜味幾乎消失,只留甜潤
很開心與社友們一起度過茶香滿滿的午後,期待下次社聚,有你一起來感受焙茶的樂趣!
18 沒期待的貴妃烏龍,焙後竟然香甜到驚豔!
一開始,我們和茶友對這支貴妃烏龍其實沒抱什麼期待。開封多年,茶味早已黯淡,又只剩十幾公克。沒想到,經過簡單的低溫烘焙後:
蜂蜜水的香甜撲鼻而來,花香、蜜香明亮,讓人驚艷。原來它的滋味這麼美!能用烘焙喚回茶葉原本的風采,真的覺得很感動。
茶友同時帶來一包日本焙茶,經過除濕後,香氣和甜味也更提升。
其實,以工藝難度來說,台灣烏龍茶比日本綠茶或焙茶要複雜得多,因此風味表現也更加繽紛多變:花香、果香、蜜香、糖香、烘焙香……樣樣迷人。
身在台灣的我們,真的很幸福,而只要學會簡單的焙茶技巧,就能讓茶味常保鮮美,把這份幸福留在日常。
19 在家焙茶筆記:苦澀芽尖茶,焙後竟然逆轉成甘甜!
買了很貴的芽尖茶,但不管怎麼泡都覺得苦澀味太強烈,狠下心拿去焙,87度/90分鐘,成果超滿意!
茶味變得溫潤、醇厚、甘甜,原本芽尖那股很衝的刺激味,好像轉大人一樣,轉成成熟圓潤,真的烘出奇蹟了🐔
20 在家焙茶筆記:只剩十幾公克的舊茶,焙出彩虹般的滋味
茶葉喝剩下十幾公克,味道已經走下坡,你會繼續泡還是丟掉?
照片中的茶,是我們常喝的炭焙凍頂烏龍茶,已經拆封8個月,難免有點濕氣,味道不像剛拆封時那麼乾淨明亮,而且,只剩下十幾公克,以前要不是硬著頭皮趕快泡完,就是塞進抽屜「收藏」,或乾脆斷捨離。
但現在我們知道:可以拿去焙,把濕氣焙掉!
【第一階段】90度/30分鐘,去除濕氣
因為炭焙凍頂原本的焙火溫度很高,所以除濕的溫度也拉高到90度。
之前我有一篇談到老茶的除濕,溫度只用70度,是因為那支老茶當初沒有經過焙火,所以要用低溫。
【第二階段】116度/90分鐘
拉到這麼高溫,是因為這支茶當初炭焙時的溫度很高,所以可以用116度來焙它。
成果非常驚豔!甘甜馥郁,花香依然明顯(是的,不要以為高溫焙茶會失去花香),烤穀物香、蜜糖香層層疊加,焙火香濃郁,一絲可可味增添深度。整體味道明亮、繽紛,雖然閉上眼睛,卻像有許多顏色在眼前綻放!🌈
這支茶本來就很好喝,沒想到簡單焙過之後,竟然好喝到想起立鼓掌歡呼!
這種感動,這種驚奇,就是我們為什麼一直想推廣「免費焙茶體驗」的初心。因為你不知道,自己手上的那一點茶葉,或許還能,重新發光 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