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葉烘焙自學記錄─時間篇
Jul 09. 2025
前一篇講了溫度,這篇就來講茶葉烘焙時間。我想這其中最大的問題是:每一階段要焙多久,才進入下一階段?這個大哉問,我也有一些解答。
用打籃球的小節來比喻茶葉烘焙時間
焙茶這件事,不是一直不斷的把它做完,反而要像打籃球一樣,一場比賽要分四節打完,每一節都有不同的用兵策略。焙茶時,每一階段結束後,要試喝、要翻翻茶,並且就目前所獲得的味道,想想看是否與之前所想像的一致,如果滿意,便繼續原本的策略,如果不一樣,則進行調整。
籃球比賽之所以分四節,也是讓球員略有休息,讓體力獲得調節,同時可讓不同的球員在場上,產生不同的化學變化,改變比賽節奏;焙茶時,每個階段產生與消失的的化合物都不同,分階段可讓不同的化合物離場與上場,以產生奇妙的化學變化。
茶葉烘焙時間分階段進行,也考慮到安全性,每小節結束時都讓你必須回到焙籠,確認一下它有沒有過熱,設備是否正常,畢竟是個加熱設備,多一分小心總是好的。
茶葉烘焙時間從每小節 45 分鐘開始
如果還沒有自己的經驗法則,那就使用 45 分鐘來做為茶葉烘焙一個小節的時間,為什麼是 45 分鐘,因為在比較低溫的情況下,45 分鐘到 1 小時會完成一個階段的梅納反應(焙茶風味的主要來源,如果不了解,可以看這篇)。
但假如你已有自己的經驗法則,就不必拘泥 45 分鐘了,焙茶是科學的,但成果卻是「美食」而不是科學,一道美食的誕生,依賴更多的是經驗。且當你比較有經驗之後,在不同的溫度下,每小節的時間也會不同。比如低溫(比如 90 度以下)時,可能是以 2 小時為一小節;而高溫(比如 120 度以上)時,可能 30 分鐘就可以是一小節了。
一天可進行幾小節
既然我們用了籃球來比喻焙茶,那麼就再延用籃球吧,看看 NBA 幾乎沒有一天打兩場的情況(但大聯盟棒球就有),因為球員會太累,比賽就沒有精采度。茶正好也是如此,如果一天焙太多,茶葉也會太累,也就是說化合物的轉換會變得很慢,就像一個人加班太多。所以我們不要違反「茶葉勞動基準法」。
那一天焙多長時間是適當的呢?大概最長到 6 - 8 小時就可以收手了,讓茶葉休息休息,下次再焙。而我可能一天通常只最多連續焙到 4 小時,我覺得這樣的時間,基本上不會干擾我的生活,且能享受焙茶的樂趣。
可以每天焙嗎?說明「回潤」
不行。因為需要休息夠多天,茶葉才能再累積出下一波焙茶所需的化合物,與吸足水份。讓茶適度的休息後再焙,才能比較容易看到它的成長與改變。(天天焙也是一種揠苗助長喔)
茶葉烘焙有一個很重要的過程,稱之為「回潤」,回潤就是吸收水的意思,水在化學反應中是很重要的介質,如果茶葉中完全沒有水,很多反應沒辦法產生,有些不好的味道,也就不會隨著水揮發(蒸發),讓茶休息,就是給它回潤的時間,這時間可能是 2-3 天,也可能是一週。
如果茶還想再焙,那麼就不要把它完全密封,粗略的封一封,避免髒東西跑進去就可以了,等它吸了水氣,過幾天再來焙。
茶葉烘焙時間,該如何決定進入下一階段
該不該進入下一階段呢?我自己有兩種方法來決定。
一是堅決的按照計劃走:通常我在茶是第一次被處理時會這樣做,比如我覺得這茶有菁味,我會照著計劃,從 75 度開始,每次加 5 度,焙到 100 度,每一小節我都會試喝茶的現況,大概的記起來,直到把計劃走完。
二是感受到味道已無變化時,便往下一階段前進:在細細的試味道時,我就會採取這種方法,而且會在小節的中間就試喝,若這 20 或 30 分鐘味道並無變化,那麼我就會朝著下一階段前進,一般來說是調高溫度,但也可能是調低溫度。到底該調高或著是調低,這部份的經驗值我還不夠,就只能先說到這裡。
焙到什麼時候該停?
這答案簡單,味道你喜歡了,或好到嚇到你了,那就可以停了。
但以我目前還是個學習者的角度來看,我還真的很難決定什麼時候該停,通常我都是焙到味道確定沒有比以前好,甚至更差的時候才停,沒辦法,為了試可能性。不過我最近學會在好喝的的那個階段,在記錄上標上記號,以紀念我所創造的美好。
以上是我的淺薄的經驗分享,歡迎留言指教,如果想了解更多,可參加「在家焙茶 焙出奇蹟」FB 社團。
免費茶葉烘焙服務
焙茶太適合 DIY 了,如果想感受一下這種 DIY 樂趣,快去參加這裡所提供的免費焙茶服務,可以從救你手上的舊茶開始,各種台灣茶皆可救,包括了普洱茶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