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認識高山茶超簡單,動畫秒懂台灣茶
Sep 10. 2025
認識【高山茶】超簡單
高山茶的特點:
- 氧化程度: 部分氧化中的輕度氧化。
- 烘焙程度: 極輕烘焙到輕烘焙,亦有無烘焙的情形。
- 外觀:半球狀。
- 種植高度: 普遍認定海拔 1,000 公尺以上所生產的茶,才能稱為高山茶。主要產區包含阿里山、梨山、杉林溪、大禹嶺等。
- 湯色: 蜜綠色或蜜黃色。
高山茶的風味特色:
- 花香:常見以玉蘭花香為主調,亦有野薑花香等多樣花香。
- 果香:新鮮的水果香味,如水蜜桃香、釋迦香。
- 甜香:蔗糖風味的甜香。
- 茶湯濃稠飽滿。
高山茶的風味來源:
- 風土條件: 高山低溫有利於茶葉醣類、胺基酸等甘甜鮮爽物質及果膠質的累積。並減少苦澀味的兒茶素與咖啡因的生成。
- 輕度氧化:強調突出花香,並保留茶葉中上述的天然條件。
特別說明:
看起來高山茶依賴的是天然的風土條件,但實質上製茶師的掌握也是非常重要的,製作不良的高山茶常有菁味,菁味好喝與否見仁見智,但有可能會造成一些生理反應,如胃不舒服等。
高山茶小故事
高山茶的濫觴-林允發先生 (1934~2010)
1975年(民國64年),時任龍眼社區理事長的林允發先生(1934~2010)至南投縣鹿谷鄉的鳳凰社區觀摩。他發現當地因種植茶葉而家家戶戶經濟富足,有車有房,這讓他回想起自己地處高山的龍眼林。那裡時時雲霧繚繞、日夜溫差又大,他認為這裡的環境其實更適合茶樹生長,且日治時代,這裡就已種植過茶樹。於是,林允發先生便著手規劃栽種茶葉。
1976年(民國65年),林允發先生在園中種植了七千株青心烏龍茶苗,正式開啟了高山茶的先河。隔年,農政單位也積極投入,舉辦了一連串講習活動,邀請茶業改良場前往指導,並安排茶農到鹿谷、名間等茶區觀摩植茶、製茶的技術。1977年(民國66年),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更指定此區為「高海拔茶樹栽培示範茶園」。
林允發先生不僅自己投入,更於鄰近村落大力推廣高山茶,廣邀太平、太興、瑞里和太和等村民一起研習。他們初次製成的兩三百斤成品,茶質醇厚回甘,大受市場歡迎。在媒體相繼報導之下,消費者積極購買,龍眼林茶前景一片錦繡,其他村落也爭相種茶。在民國七、八十年代,高山茶便普及至梅山地區,幾乎成了台灣茶的代名詞。
資料來源:國家文化記憶庫
圖片來源:國家文化記憶庫